
1、孩子的逆反心理紧急,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愈加强烈。有些爸爸妈妈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暴力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爸爸妈妈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用途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靠爸爸妈妈生活,不可以对专制的爸爸妈妈进行反抗,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发泄给老师。
2、老师忽略或冷淡孩子,孩子通过抵触来引起老师注意
孩子在学校里,除去学业的出色能给他带来收获感外,老师的关注与看重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些孩子常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给他提问,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伤,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法来达成被注意的愿望。
3、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有很多人觉得,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已不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这种说法虽然有的偏激,但不无道理。有些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
有些老师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特征和需要,对孩子提出了不适合的过高或过低的需要;有些老师教育方法简单暴力,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再概念:其实,在抵触情绪的背后也隐藏了很多积极的原因。孩子的抵触情绪表明了这类孩子具备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不每件事百依百顺,依靠其他人,如此的孩子以抵触的方法保持心理平衡,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假如加以正确引导,抵触情绪还可以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呢!
从其次来讲,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折射出大家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够适当的一面,它也会提醒教师和学校改变教育方法,更有益于教育的进步和孩子的成长。那样,如何才能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大家给父母的建议是
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怎么看。
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父母第一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重压,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有哪些用途。父母提供了一双耳朵,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我们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我们的态度,抵触老师是什么原因讲出来。
父母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孩子一块冷静地剖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假如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借助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我们的错误,提升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让孩子掌握共情,从老师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
作为父母,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如此只能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有些父母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过分过分娇纵孩子,甚至与孩子一块指责老师,更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其结果只可能更糟。孩子的认识有些时候有偏激的一面,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我们的角度看问题。
在这点上,父母要掌握培养孩子的共情心,有些时候也称之为换位考虑,与孩子一块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与领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掌握多体谅其他人,为别人着想。如此的话,在家里就能改变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教孩子掌握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擅长提问题,不可以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建议的方案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与学校、老师进行交流,积极配合好老师教育孩子。
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里的表现迥异。在家很勤快,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非常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喜欢学习,表现糟糕,常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也常常顶撞老师。家庭与学校教育方法的差异致使了孩子的这种反差很大的性格特点表现。
在这个时候,父母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交流,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平时表近况况,让老师也知道孩子的行为表现的另一侧面,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方位的评价。父母要与老师一块剖析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给孩子一个接近的教育价值观,不至于让孩子无所适从。